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新闻动态

在启耀故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来源:外国语学院 郭雨轩 发布时间:2024-07-20 21:34:16 浏览次数: 【字体:

7e501f582aa8d36cc133e167fafc2d1.jpg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兴国县睦埠村开展了为期七天,以乡村支教、基层服务、红色文化领学、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7月10日,学院党委副书记彭志红来到睦埠村看望实践队员,与队员们共同聆听体悟“腰缠万贯讨米人”——刘启耀的红色故事,共同沿着先辈们的革命路线感受苏区干部优良作风,同时为队员们带来了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课,一同走进启耀故事,体悟清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启耀故里,生力奔涌】

1899年出生于兴国县龙口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刘启耀做过长工、放过木排,后积极投身革命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的宁都突围战中,刘启耀在游击战中身负重伤,其战友刘国龙与其更换衣物与证件,在引开敌人时不幸牺牲。随后,敌人的报纸大肆吹嘘击毙了江西省苏主席刘启耀。

勉强活命的刘启耀拼命找到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交给他保管的党的经费——13根金条和一些银元首饰。因与组织断联,刘启耀就此开启了寻找组织、秘密逃亡的日子。他一路漂泊流浪、隐姓埋名、讨饭度日都未曾动用公款分文,决心走遍各个旮旯也要找到党组织。1937年在泰和县成立江西临时省委为今后的活动经费发愁时,刘启耀撩开他的破衣烂衫,将那包金银拿了出来。会上的同志都惊呆了,谁也不会想到,瘦骨嶙峋、疾病缠身的刘启耀多年来竟然一直背着金条乞讨!

如今的启耀故里仍然赓续着清廉贯之、对党忠诚的红色血脉,睦埠村村容干净整洁、村风质朴敦厚,时刻展现着样板村、示范村、重点村的生命活力。

【思政讲堂,铭心践悟】

为深化队员们对刘启耀革命事迹、红色文化与爱国精神的充分体会,引领青年大学生用心用情服务基层、深入基层,感受“乡土味”,沾些“泥点子”,学院党委副书记彭志红就地为队员们带来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思政课。以刘启耀故事为背景,结合近年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各类案例及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实践情况,呼吁大家贯彻清廉本色,保持初心使命。她鼓励大家把握机会,从教室课堂走向社会课堂,将书本知识引渡到社会实践当中,在社会课堂中脚踏实地、真学实干,做真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不负国家之期望,民族复兴之重任。

在田间地头上开设“行走的大思政课”,增强了场景体验和互动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曾三年两次提到刘启耀的革命事迹,大家一同参观刘启耀纪念馆,沿着红军码头、早题渡口等景点,传承沿袭这片红色热土的爱国情怀、报国精神。

【青年实践,知行合一】

参观结束后,彭志红带领队员们共同于刘启耀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队员们洪亮清澈的声音是对“十二分节俭主席”刘启耀的崇敬;是对“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认同;是对“日新自强,知行合一”昌航校训的身体力行;是对党组织与国家的初心不改。

生逢其时的新时代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引领、受启发、受教育,走入基层倾听土地与人民群众的声音。队员们将充分学好、发挥专业特色与个人专长,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扎根在实践当中,将理论知识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切实推动社会、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能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终审:王汉定,摄影:文鑫语)


责任编辑:包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