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学科>科研动态>详细内容

科研动态

外国语学院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来校讲学

来源:外国语学院  黄迎春 发布时间:2021-05-28 11:54:07 浏览次数: 【字体:

bd0848c1699c44f29b80d4daa9722d99.jpg 

5月21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二级教授、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会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会员、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二语加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认知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卢植教授应邀来外国语学院讲学。

262f4bdae35b43f8a185a2f55525dd6f.jpg

卢教授引用《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翻译的力量》作为引子,指出在全球联系更紧密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力量日益显现。好的翻译能为人的心灵注入勇气与力量,使译者与读者在精神上有所收获。好的翻译所需心智活动的繁复程度不亚于创作。卢教授从认知、语言、翻译着手,论述了认知的定义、功能、涉及的学科,指出在认知科学看来,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内编码和解码的信息处理过程,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与沟通行为,认知科学途径的翻译研究试图探索和解释译者的心理加工过程和内部运作机理。

卢教授以“认知翻译学:范式、动态、前沿”为题,娓娓道来。他介绍了国内外认知翻译学的提出、初步论证及学科范式,主要著作和文章,认知翻译学相关学科问题及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方法,认知翻译学在翻译研究,尤其是翻译过程研究和译者研究两大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认知翻译学是认知科学与翻译学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试图以认知科学的模型(思维描写)来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主要以实证研究(如EEG、fMRI、有声思维法、访谈法)记录译者在线、实时的行为(如手势、言语、反应时间、眼动、击键次数)分析译者的翻译能力的一门微观研究学科。以回答“翻译的认知和心理机制是什么?”“翻译和其他语言加工活动有什么不同?”“有经验的译者和没有经验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表现有何不同?”的实验证明,长期记忆和刻意实践在口译能力习得中有很大作用。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Maria Tymoczko教授说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将会涉及到神经科学。国际翻译界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探索翻译过程已较为普及。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认知科学关照下的翻译学转向。研究者密切关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管理和控制译出语言的过程和方式,观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路不确定性及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总体而言,认知神经导向的翻译研究尚属我国翻译研究中新的学科突破点,对于译者能力的培养和译作质量的提高,翻译研究的多维度建构,推动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讲座尾声,师生纷纷表达了对认知翻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卢教授就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的具体操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责任编辑:包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