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教师发表论文(2011-2015年)
论文名称 | 第一作者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 | 万涛 | 安徽文学 | 2015/08 |
网络环境下《商务英语会话》教学模式探索 | 刘建军 | 科技信息 | 2015/07 |
创伤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林的《天堂》 | 吴静 | 海外英语 | 2015/05 |
《街头女郎玛吉》的暴力叙事分析 | 齐昂昆 | 作家 | 2015/04 |
交替传译中精力分配失衡现象的实证研究--以非职业口译培训学员为例 | 徐翰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4/12 |
理据与英语词汇习得 | 胡爱国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14/12 |
语言磨蚀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 袁玲 | 海外英语 | 2014/10 |
印度题材获奖影片中的东方形象研究 | 贺菁 | 电影文学 | 2014/09 |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物类型和叙述视角 | 万涛 | 鸡西大学学报 | 2014/09 |
从女性自我意识角度看《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 吴静 | 海外英语 | 2014/07 |
系统论视角的大学英语教育绩效评估 | 段惠琼 | 现代管理 | 2014/07 |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与元认知策略整合 | 许丽芹 | 江西教育 | 2014/05 |
元认知思维与课外英语口语学习 | 袁玲 | 《学园》 | 2014/04 |
浅析阿特伍德小说中女性的觉醒与抗争 | 陈媛 | 海外英语 | 2014/02 |
艺体类大学英语中开展任务型-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胡妮 | 科教导刊 | 2014/01 |
分级教学背景下的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 胡妮 | 考试与评价 | 2014/01 |
《交替传译信息处理中的认知负荷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 徐翰 | 《南昌大学学报》 | 2013/11 |
《 本科英语技能化口译教学实践探索》 | 徐翰 | 《教育学术月刊》 | 2013/11 |
论惠特曼与劳伦斯作品的情爱隐喻 | 雷敏 | 安徽文学 | 2013/11 |
《比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 许丽芹 | 安徽文学 | 2013/11 |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彭春霞 | 海外英语 | 2013/11 |
基于浸泡式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第二课堂构建 | 刘建军 | 海外英语 | 2013/10 |
网络博客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刘建军 | 海外英语 | 2013/10 |
浅析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边缘化成因 | 陈媛 | 科技视界 | 2013/10 |
词块策略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 刘建军 | 科技信息 | 2013/09 |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名词复数的语义认知分析 | 刘冰泉 |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09 |
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优化设计的再思考 | 胡妮 | 考试周刊 | 2013/08 |
《喜福会》的批评话语分析 | 吴静 | 作家 | 2013/08 |
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分析及对口译学习的启示 | 徐翰 | 海外英语 | 2013/07 |
转义分析与英汉翻译 | 胡爱国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13/06 |
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 | 欧阳锋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2013/06 |
浅析跨文化翻译中的缺省和补偿—归化与异化 | 谢华 | 海外英语 | 2013/06 |
《米格尔街》的叙事模式剖析 | 许丽芹 | 海外英语 | 2013/05 |
Visual Metaphor in Film | 黄立华 | Lecture not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 2013/05 |
论《〈所罗门之歌》的叙述特色 | 黄立华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3/04 |
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及翻译补偿策略研究 | 万涛 | 商业时代 | 2013/04 |
《洛丽塔》中亨伯利的特点分析 | 谢华 | 海外英语 | 2013/03 |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 刘冰泉 | 海外英语 | 2013/03 |
塞内加的生态文学伦理思想研究 | 胡爱国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3/02 |
《黑暗的心脏》中的多层次矛盾构架 | 谢华 |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3/02 |
从关联理论看《珍珠港》的字幕翻译 | 刘冰泉 | 疯狂英语教师版 | 2013/02 |
蓝色生态批评视角下《白鲸》的解读 | 雷敏 | 安徽文学 | 2013/01 |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图式重合、冲突和缺省 | 齐昂昆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01 |
图形与背景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 刘冰泉 | 科技信息 | 2013/01 |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以新词探微 | 刘冰泉 |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3/01 |
浅析《六人行》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 陈媛 | 华章 | 2012/12 |
迪斯尼公主动画影片的生态女性主义批判 | 贺菁 | 电影文学 | 2012/12 |
认知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研究 | 刘冰泉 | 海外英语 | 2012/12 |
跨文化文学语篇中隐喻研究 | 彭春霞 | 海外英语 | 2012/11 |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时间与叙事视角研究 | 万涛 | 安徽文学 | 2012/10 |
论《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智慧 | 许丽芹 | 剑南文学 | 2012/10 |
困境与出路:美国当代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 | 胡妮 | 山花 | 2012/10 |
中介语石化现象实证研究方法探讨 | 王川一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2/10 |
中介语石化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 王川一 |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 2012/10 |
异质文化背景下奈保尔作品中的东方元素——以《自由国度》为例 | 许丽芹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2/09 |
多模态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 | 徐筱秋 | 淮海工学院学报 | 2012/09 |
异质文化背景下奈保尔作品中的东方元素 | 许丽芹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2/09 |
《浮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许丽芹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12/08 |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 万涛 | 科教文汇 | 2012/08 |
浅析《小镇畸人》中女性话语构建的坎坷路 | 齐昂昆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08 |
《第五屠宰场》中黑色幽默的认知语用探析 | 黄立华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2/07 |
意指的猴子--《寻找我拉母亲的花园》中的隐喻修辞特征 | 吴静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2/06 |
《非洲的青山》的生态批判 | 许丽芹 | 海外英语 | 2012/06 |
马克吐温小说中幽默的认知语用浅析 | 黄立华 | 海外英语 | 2012/06 |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及其语用分析—以希拉里和奥巴马的演讲词为例 | 谢华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2/06 |
分级教学背景下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多维度思考 | 胡妮 | 现代阅读 | 2012/05 |
利比亚战争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 吴静 |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2/05 |
英汉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探究 | 刘冰泉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05 |
贝克特的小说创作与否定的生态观 | 黄立华 | 时代文学 | 2012/03 |
第三人称代词"错指"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 | 刘冰泉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03 |
莫里森小说中宗教空间的叙事分析 | 胡妮 | 短篇小说 | 2012/02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钱钟书翻译思想 | 万涛 | 海外英语 | 2012/02 |
托尼 莫里森作品的精神生态批评 | 万涛 | 安徽文学 | 2012/01 |
多模态优化输入教学模式对降低大学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作用 | 徐筱秋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2/01 |
文学翻译中语用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 | 胡爱国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12 |
论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万涛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1/12 |
严歌苓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万涛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1/12 |
多模态输入优化对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 | 徐筱秋 | 南昌高专学报 | 2011/12 |
随风而至的绿色之思——浅析《飘》中的生态意识 | 万涛 | 海外英语 | 2011/11 |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奥巴马演讲中使用第一人称I和we的不同含义 | 万涛 | 海外英语 | 2011/11 |
语境与时空: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反讽 | 黄立华 | 飞天 | 2011/11 |
从关联理论解读英语笑话的幽默言语 | 黄立华 | 海外英语 | 2011/11 |
离散文学中的中西文化拼合探析 | 万桂莲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1/10 |
从文化视角探讨《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习语的翻译 | 万涛 | 安徽文学 | 2011/10 |
身份的重塑 | 黄立华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2011/10 |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英语符合名词意义的建构 | 许丽芹 | 高教探索 | 2011/09 |
被毁之店铺 被摧之女性——《伤心咖啡旅馆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许丽芹 | 外语教学 | 2011/09 |
江西南丰傩舞表演者的运动符号解析 | 黄立华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1/09 |
专门用途英语在中外合作项目中的教学实践 | 徐筱秋 | 科教文汇 | 2011/09 |
浅谈《六人行》中委婉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 陈媛 | 华章 | 2011/08 |
论当代美国生态文学的叙事模式--以雷切尔卡森为例 | 雷敏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1/08 |
《傅家的儿女们》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万涛 | 科技信息 | 2011/07 |
从评价理论看全国两会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 | 张玲玉 | 科技信息 | 2011/07 |
婴幼儿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匹配策略 | 万涛 | 科技信息 | 2011/07 |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广告语和幽默台词中的“不合作”现象评析 | 许丽芹 | 科技信息 | 2011/06 |
贝克特作品中“失语症”评析 | 黄立华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1/06 |
“被自杀”的语境内涵及英译 | 何博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1/05 |
语言变异的产生机制及传播解析 | 吴静 | 科教纵横 | 2011/05 |
生态文学话语:后现代小说中的环境隐喻 | 黄立华 | 求索 | 2011/05 |
江西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 段惠琼 | 中国报业 | 2011/05 |
跨文化视阈下隐喻的认知研究 | 彭春霞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1/05 |
创世神话的生态思想解读与生态价值传承 | 贺菁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03 |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生态观浅析 | 贺菁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 2011/03 |
双性同体在译者身上的体现 | 吴静 | 科技信息 | 2011/02 |
边缘化女性的抗争——《使女的故事》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许丽芹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1/02 |
从马斯洛动机理论看劳伦斯的“血性意识” | 谢华 | 科技信息 | 2011/02 |
深层生态学的深层生态文化价值观解读 | 许丽芹 | 求索 | 2011/01 |
试析《西雅图宣言》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 许丽芹 | 南昌大学学报 | 2011/01 |
试论贝克特戏剧中反讽言语的情感反应 | 黄立华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 2011/01 |